大寒養生

on


20190122085935794_0001

大寒──一年之中最後一個節氣,亦是一年中陰陽轉換的重要時機,象徵冬季快結束,春季到來的轉折點。中醫認為寒為陰邪,大寒意指寒氣之逆極,最寒冷的節氣也是陰邪最盛的時期,因此要特別注重防寒養生。

大寒溫度低,氣候乾燥,易體內陽氣不足;加上臨近農曆新年,經常有交流聚會,容易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。透過食療內在調理,最有助身體適應四時變化,保暖防病。應盡量少吃冰品、多吃熱食,煮食時應加入大蔥、花椒、桂皮、老薑等等,性溫、散風寒、理氣升散的食材。我間中也會喝黑糖薑茶,但我體質不可每天喝,會有點燥熱,間中以八寶粥作為大寒養生藥膳則沒問題。溫補的淮山、蓮子配搭滋陰清潤的雪耳和薏仁,滋補又陰陽平衡。煮法很簡單:將蓮子、淮山、茯苓、芡實、百合、雪耳、黑木耳、薏仁加水以大火煮10分鐘,再轉小火煮30分鐘,加入冰糖調味即可。

不少人會在大冷天時吃羊腩煲,羊肉被視為冬令補品,比豬肉和牛肉更加溫補,有健脾益腎作用,但都好燥熱。如屬於濕熱或陰虛內熱體質,不宜食用,否則有可能誘發便秘、爆瘡、生痱滋、喉嚨痛、牙肉腫及失眠等上火徵狀。

食療以外,也要保持雙腿溫暖。中醫學有「寒從腳底生」之說,建議用37至42℃熱粗鹽水,泡足浴15分鐘,有助去除體寒,讓身體機能回復正常,令雙腿、全身暖烘烘。雙腿內側更是足少陰腎經循行部位,泡浴後,不妨自行輕力敲腎經:握拳,用掌指關節敲腎經循行的大小腿內側,敲三至五次,有助激發腎氣和循環。腎臟與冬季相對應,「腎藏精」、「腎為先天之本」,補好腎臟,就不易病。

大寒時節氣溫寒冷,日夜溫差大、陰氣較旺,人體在冬天會揮發及耗損更多陽氣抗寒,所以更要早睡晚起,保持睡眠充足,至少要睡八小時,幫助陰陽協調。下午時間可多曬太陽,散步運動,補充陽氣,為象徵陽氣升發的春季預做準備。

過了大寒,又是一年。把握好大寒食補養生時機,就能為來年健康打好基礎。

profile

「愛」交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