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前「海鷗」吹襲香港,上班族賺了半天假,開心大覺瞓多半天。不過每逢翻風落雨,一眾老人家就會大喊風濕痛,說一感到腰骨、膝頭痛,就預料會打風,比天文台更準。
以中醫學來說,風濕症範圍很廣,但受風雨影響的多為氣虛、血虛或肝腎不足,其中以肝腎不足最常見。氣弱者,走路時沒精神、做事沒精打采、唱歌聲音提不上去、講話聲音細小,代表身體的氣不夠。血弱者,體質偏弱,耐力差、易疲勞,在抵抗外邪時,免疫能力很差,經常感冒。肝腎不足者,中醫認為「肝主筋、腎主骨」,肝腎不足則筋骨容易失養,外來的風寒濕邪就更易來犯。遇到梅雨天,加上室內冷氣,自己保暖不足,正氣不足、衛外不固,濕、風等外邪乘虛而入,導致氣血凝滯,就會出現不同疼痛症狀。
年輕人別以為風濕痛一定「唔關我事」、「老人家先會有」,其實部分曾受傷、有舊患的年輕人,因為生活習慣不良,經常夜睡,加上缺乏運動,導致體質虛弱、腎氣不足,翻風落雨也有機會出現風濕痛。或是孕婦產後沒好好坐月,於坐月期間接觸生水、洗頭、吹風,產後體虛同樣會致使風寒入侵,最常見會出現雙手筋膜痛、頭痛等,手尾極長。
中醫紓緩風濕痛症,主要透過針灸、推拿、拔罐、艾灸等方法。不過,最徹底還是治標、治本,改善體質。可多進食補氣、補腎、疏肝等食療,如糙米、山藥(淮山)、燕麥、糯米、桂圓、紅棗、黑糖、黑豆、牛肉、雞蛋等;避免進食大量生冷寒涼食物,例如苦瓜、冬瓜、白蘿蔔等,以免令風濕痛復發。
中醫調理需時,可配合自然療法紓緩風濕痛症。可用較熱性的植物油作底油,如有機初榨椰子油,再加入薑精油,均勻塗抹在風濕患處直接完全吸收,有助祛除濕氣、寒氣,使身體溫暖。也可做一些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的療程,例如神黑石岩盤澡護理就能促進全身排毒汗,刺激氣血循環、增強身體免疫力。
補好肝腎,常保持身體和暖,自然能抵禦寒邪入侵,翻風落雨也不怕風濕痛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