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特約報道】在清明後至立夏之間,天氣慢慢步入夏天,氣溫慢慢回暖同時間雨水會明顯增多。傳統智慧會認為雨水到來及回升的氣溫有助農作物的生長。但現時春季後半段,春季肝木旺盛,木氣太過則會刑剋脾土,具體來說亦即是脾胃病的高發多發階段。脾胃發病展現為消化不良、胃脹胃痛、大便不暢或不成形等,說明脾胃無力運化水穀精微養育肢體百骸。
在立夏前養生重點是保養脾胃功能,油膩、重味、寒涼的食品固然是可免則免,而保健湯水方面土茯苓、椎山、眉豆、白扁豆等健脾袪濕湯品可多加利用,相反作用於滋補的湯品則要少用,例如花膠、雞、生地等,避免加重脾胃負擔。
中醫認為脾喜燥惡濕,節氣轉移帶來雨水,形成濕而重濁的外在環境,會影響着脾的功能。脾主運化水濕,濕氣包圍下自然脾氣顯得疲弱。外在的濕氣慢慢累積,脾虛濕盛則會令人自覺力疲肢重、身重頭暈、惡心欲吐,更甚者或因脾氣無力,水液積聚在身體發展成水腫。要解決以上問題,可用以上湯料製作補益脾氣的湯水,平日也可以利用吸濕機改善室內家居空氣濕度,或針對不同體質作採用不同方案的穴位按摩保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