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夏養脾不水腫

on


20180821091144817_0001

<東周刊: 秋老虎>

立秋剛過,但每天仍是35度高溫,熱辣辣。中醫稱立秋起至秋分(2020年9月22日)前這段日子為「長夏」,早晚有秋涼、午後卻炎熱濕熱,人們一旦掉以輕心,容易濕邪入侵,因而得病,所以長夏又有「秋老虎」之稱。

中醫典籍《素問.藏氣法時論》載:「脾主長夏」,意指長夏養生,重在護脾;《脾胃論》說:「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」。脾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,脾虛則阻礙運化,水液失利導致體濕痰多、氣短乏力,體力下降則活動量減少,惡性循環下就由水腫變肥腫。中醫認為五色、五味入五臟,黃色、甘甜食物均對應脾臟,長夏期間,可多吃黃色食材如粟米、南瓜、木瓜;至於甘甜食物,中醫是指源自大自然的甜味食物,例如甘草、杞子、山藥、南瓜、豬肉、米飯、紅薯等,並非冰冷甜食,如雪糕、乳酪等。

除了著重補脾,長夏仍有暑氣,如要煲湯水或涼茶消暑,並不宜煲大暑時的消暑材料,也不宜亂飲廿四味、夏枯草等涼茶。因立秋後天氣開始乾燥,若再飲用冬瓜湯、廿四味等利尿清熱功效強的湯水,或過度清熱,損傷陽氣,在乾燥秋季時易傷腎。建議飲用較平和的五花茶,或改用相對溫和的合掌瓜(佛手瓜)或絲瓜煲湯代替。合掌瓜性溫,助清熱解毒、理氣和中、疏肝止嘔,高蛋白質高鈣低熱量,適合減肥者食用;絲瓜性涼,清涼利尿、解毒通便,更富含維他命B,能保護皮膚,除斑美白。

長夏過後,即將迎接秋天,天氣將慢慢由熱轉涼及濕轉燥,養生要循序漸進,逐漸潤燥護肺。可多吃淡補食物如山藥、蓮子、芡實、粉葛、百合、雪耳等等,白色食物於中醫學上具潤肺效果。日常應避免進食辛辣刺激和濕毒食物,如竹筍、芒果、菠蘿、榴槤等,還要戒吃喝冰品。

食療以外,穴位按摩也有效降服「秋老虎」。按摩除了能紓緩肌肉緊繃,還能暢通氣血、打通穴位。中醫認為,經絡是運行氣血、聯繫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位的通道;穴位則是臟腑、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。透過按壓穴位,能達致疏通經脈、活血通絡、寬胸理氣、緩解情緒等效果。建議以手腕內側輕揉足三里穴(小腿前外側髕骨下緣向下4橫指、脛骨外側4橫指),堅持每日一至兩次,每次約五分鐘,有利健脾化濕、增強免疫力、強壯身心,安度長夏。

profile

「愛」交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