算醬

on


算醬

隨著香港人崇尚健康,近年不少食品以「天然」、「無添加」為賣點。不過,早前有報章發現市面上多款豉油和食品,於包裝上以顯著字體標榜不含味精,但產品本身卻含有與味精類似的增味劑,並只以細小字體交代。一不留神被這種取巧的銷售手法瞞蔽,隨時吃走健康!

很多產品包括醬料也大字標題寫著「不含味精」、「無添加」,但其實味精屬於增味劑的一種,不含味精不代表不含其他人工增味劑,即是能提「鮮」的化學增味劑,算是第二代味精。

傳統上,一般只習慣把谷氨酸鈉稱為味精,谷氨酸鈉以外的增味劑,均不叫做味精。所以產品上標榜「不含味精」,只能代表產品「沒味精」,並不等於沒其他類似味精的化學增味劑。以標榜不含味精的雞粉做例子,不妨到超市看看其成分,營養標籤上能發現鹽、增味劑等這些字眼,排名甚至比雞粉、雞汁所謂的原材料「雞肉」還排得前(排位越前,所佔比重越高)。

增味劑包括味精的害處,相信很多人也體驗過。每當在中菜館用膳後,會背脊發麻、頭暈、作嘔、面部麻痺、心跳加速、口乾口渴等,外國人稱這種現象為「中國餐館症候群」,即是味精中毒。因為在餸菜之中添加味精,已是絕大多數中菜廚師的慣例了,一粒如骰子般大小的味料,就可以令一公升白開水變成牛肉湯、雞湯或豬肉湯,多麼省時方便。

即使是一些標榜「不加味精」的食肆,吃後也有機會讓人感到不適,原因不是餐廳騙人,而是就算在餸菜中不加味精,但他們使用的醬料,如豉油、豆瓣醬、蠔油等等,早已加入味精、防腐劑、色素、增味劑等食品添加劑在內,毒素早已遍佈每個角落,食客就在不知就裡的情況下吃毒。這些非天然的食品添加劑進入體內後難以分解,日積月累,會加重肝臟的負擔,阻礙身體正常代謝,體內的廢水不能正常地疏洩,使人肥腫。

所以外出用膳我多會選意大利菜、法國菜等,因為西菜在烹調上多會選用胡椒、鹽、天然香草、蒜、辣椒等,甚少使用醬料,可以令我吃得安心。而在家自煮,我會使用有機、不含化學添加劑、非基因改造的醬料,或以酒醋、岩鹽、海鹽(不要吃漂得像雪一樣白的餐桌鹽,內裡只含鈉,不含任何礦物質)或香辛料調味,配以清蒸、白灼、燜煮等健康烹調法,煮出健康美味的宇宙菜式。

想吃得健康、食得滋味,就要學好調味,買好的醬料,仔細看清楚營養標籤,千萬別被所謂「無添加」廣告混淆視聽!

 

profile

「愛」交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