刮痧是中醫傳統療法,近年越來越多人愛做刮痧養生。很多人做刮痧時,都是「哪裡痛就刮哪裡」,肩頸痛就刮肩頸、腰背酸痛就刮腰背,其實刮痧除了能疏散掉引發疾病的瘀積氣血,讓氣血重歸通暢,還能透過出痧位置和痧的顏色,看出一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。
中醫學認為,經絡是運行氣血、聯繫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位的通道;而穴位是臟腑、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。脊柱是大腦的外延與重要通道,脊柱兩旁的經穴,有不少是以臟腑命名,由上至下有:肺俞、厥陰俞、心俞、肝俞、膽俞、脾俞、胃俞、三焦俞、腎俞、大腸俞、小腸俞、膀胱俞,它們都是臟腑經氣輸注的地方。如在該穴位一帶刮出痧,代表相應內在臟腑有問題。
後背心肺區(上焦*):感冒胸悶、心肺機能弱。多吃紅色、白色入心及肺的食材,如桂圓、馬蹄、百合、蓮子、蠔。
肝木區(中焦*):長期疲勞、睡眠不足。綠葉蔬菜助解毒、降肝火、除燥熱;豬肝補血強肝、以形補形;菊花清熱、降肝火。
脾胃區(中焦*):消化不良、胃腸脹氣、胃酸過多、腰痛。宜吃黃色食材如粟米、南瓜、木瓜。亦應適量進食淮山、薏米、粉葛等天然甘甜食材,因中醫指甘入脾,補益脾胃。
腎水區(下焦*):膀胱炎、腰酸、水腫。多吃黑色食物,如何首烏、黑棗、黑芝麻、黑木耳。
臀部坐骨區(下焦*):月經失調、宮寒、痛經、坐骨神經痛。應戒吃喝冰品寒涼食物,應保持身體內、外溫暖,選擇吃平性或溫性食物,如多喝薑茶、圓棗茶、酸辣湯、胡椒豬肚湯等,以補氣養血散寒。
如整個背脊出痧,則表示全身氣血運行差,宜勤運動、泡浴、按摩、吃溫補食療。此外,現代人大多有電腦手,手臂麻痺、四肢腫脹、肩頸痛,刮雙側肩頸和肩胛雙手最易出痧。
除了出痧位置,不同人還會因體質而泛起不同顏色的痧,如痧痕呈紫黑,代表瘀血重、內傷或體寒;痧痕呈紅色,表示濕熱;只呈微紅,則代表相對健康。一般情況下,痧痕會在3-5天內逐漸消退,遲一些也不會超過一周就能恢復正常。痧散了,便舒服了。
不過刮不出痧不代表你身體健康,而是有可能是由於體質偏虛,氣血不夠充盛,頂不出痧來。長期「痧困身」會容易出現易倦、睡不好、全身酸痛等毛病。一般來說,刮痧比較適合實性熱底體質的人。艾灸補虛人,適合虛寒體質的人,艾灸先把氣血補足了再來刮痧。
刮痧、通經絡的療程,是不能亂做的,如果操作者專業不夠,胡亂強行刮痧,會對身體構成負面影響。所以刮痧一定要由具專業資格認可的醫師或美容師做,才能真正氣血暢通、養生不老。
* 中醫藏象學說中,三焦是把身軀分為三部份,橫膈膜以上為上焦、橫膈膜以下至肚臍為中焦、臍下為下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