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緊要識「鹼」

on


健康與飲食關係密切,所謂病從口入,不過要改變多年的飲食習慣非朝夕做到。很多人就是一開始就制訂過於嚴格的飲食規條,很快就堅持不住、失敗告終。我建議先從「鹼」飲擇食開始,多食鹼性蔬果,少食酸性紅肉,逐步改變飲食習慣。

人體與生俱來就有一套自動調節酸鹼度機制,讓人體維持於弱鹼性7.35至7.45。嗜食肥膩、甜味、肉類、煎炸、熱氣、辛辣或抽煙、飲酒,身體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大量酸性物質,讓體液逐漸酸化,增加體內毒素、細菌、病毒和臭味。如代謝物和毒素未能全經大小便排出,餘毒就會從皮膚冒出,讓肌膚失去彈性、加速老化、產生體味。所以愛肉食的西方人,較常帶有濃烈體味,更早衰老。

體質偏酸,更會減慢新陳代謝,容易疲倦、老化和焦躁,導致慢性病,甚至癌症。有數據顯示,80%都市人屬於酸性體質,而一份根據600位癌症病人體液分佈的研究,指出85%癌症病患屬於酸性體質。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證實,進食加工肉類及過量紅肉可增患大腸癌風險。美國一項調查規模多達12 多萬人的長期研究結果顯示,每天攝取一份紅肉會提升患心臟病及患癌風險,死亡風險提高13%。若攝取的紅肉是加工肉類如熱狗腸或煙肉,風險更攀升至20%。肉類、蝦貝、蛋等高脂、高蛋白、低纖食物,均屬於強酸性。

別以為不吃酸味食物,體質便不會酸性。食物的酸鹼,並不是憑味道,而是取決於食物所含礦物質的種類及含量,以及經過消化吸收後所產生代謝物的酸鹼值。一般來說,濃味的動物食品,大多屬於酸性;而清淡的豆品、蔬果,多半是鹼性,只有少數如粟米、蘆筍才屬於弱酸性。鹼性蔬果和豆類能中和酸性血液,含有的營養和纖維,更助維持代謝、減少脂肪積聚、幫助消化、調整腸胃,避免因便秘所引起的膚質問題。

不過飲食並非越鹼越好,酸鹼值偏高或偏低,同樣會影響身體健康,因為酸性食物也有其功能,如肉類含有豐富鐵質、蛋白質,幫助預防貧血。每日吃三碗不同顏色的蔬菜及兩個不同顏色的水果,以高纖全麥、五穀作主食,每日進食五至八両肉類,就能攝取全面營養。避免煎炸、濃味、油膩的烹調方式,遠離所有添加了化學劑的加工食品,就能保持酸鹼平衡體質,達到維護健康第一步。

 

「愛」交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