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抽濕】
度過了一個沒預期中寒冷的復活節後,香港終於迎來春天,連日來濕度高達100%,維港盡是起霧潮濕。春天陽氣升發,陽氣從人的體表散發,加上潮濕天氣所困,令人脾胃容易變弱及積濕。脾為後天之本,主袪濕,若脾功能受損,濕毒便會困於體內,感到浮腫和疲倦,如遇感冒或身體抵抗力減弱時,即易外散於皮膚上形成濕疹。所以到了春天,祛濕是養生保首要任務。
一般人提到祛濕消浮腫,都會喝祛濕冬瓜湯、薏米水等,但實際上濕可分為「濕熱」和「寒濕」,兩者可透過觀察排便狀況來分辨。大便稀溏、深黃色、帶黏性,要抹四、五次才抹清,且氣味濃烈,那是濕熱,伴隨浮腫、怕熱、易出暗瘡、大便乾結、口臭、失眠等症狀。年輕人經常熬夜、嗜食熱氣煎炸食物,同時飲用生冷飲品如汽水、啤酒,會造成濕熱內困。這類患者可進食冬瓜、絲瓜及薏米,或飲五花茶、廿四味等涼茶清熱解毒、祛濕。
若排便呈稀溏及夾雜消化不了食物,反映脾胃虛弱,未能化濕,屬於寒濕。寒濕是因天氣寒冷加上濕度偏高,令寒氣入體,以體虛的長者和缺少運動的OL較多。最明顯的症狀是水腫、胃脹、腸胃虛寒、關節痛等。這類患者應進食適量溫脾化濕、化濕通絡的食物,如薑、麥米及淮山等,飲用黑糖薑茶有助驅寒,麥米粥高纖解毒,淮山則有健脾補氣的作用。也可多飲用溫熱性湯水如圓棗茶、酸辣湯、胡椒豬肚湯等,以補氣養血散寒。若寒濕者再飲用寒涼的冬瓜薏米水或祛濕涼茶,非但不能祛濕,反令脾虛及氣血不足情況更嚴重,令濕毒更難以排出體外。
若不清楚自己屬於寒濕或濕熱,除了保持飲食清淡少食鹹味和加工食品、多睡多休息、減少待在冷氣房,還可多曬太陽和勤做刮通絡療程。中醫認為早上11至下午1時是全日陽氣最旺盛的時間,這時候到室外曬太陽,能補充陽氣,有助排濕。
刮通絡療程能夠疏通肝膽經,增強疏泄祛水腫的效果。肝膽經循行腿部及腰部,所以當肝膽經疏通了,腰及大腿都會變得纖瘦。另外,每天可多泡腳和按摩雙腳,因為濕性下注,濕氣重的人容易下半身肥胖和小腿腫脹,下肢的水分代謝又和脾臟較有關,可多按摩脾經的穴位(內踝尖上約四指寬的三陰交),有助加強消水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