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兩期提到自然療法的能量學、情緒學,有助調理精神和身心靈,從而促進很多重要的荷爾蒙分泌,提升免疫力。其實早於兩千多年前的《黃帝內經》,就強調心理健康的重要,提出「怒則氣上,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驚則氣亂,思則氣結」,並指出:「悲哀憂悉則心動,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。」
「形神合一」是中醫養生的重要觀念。形,是身體的外在表現;神,則包括了人的意識、思維、性格、心理、精神。神為形主,神智既能協調臟腑、氣血陰陽的變化;又能調節臟腑,緩解因外部因素引起的情志刺激,從而維持人體內環境與外在環境的平衡。《黃帝內經》:「精神內傷,身必敗亡」,意指消極負面的精神會危害人身心健康,導致疾病。
百病由心治,百病生於氣,怒氣過盛傷肺充血,暴喜過度氣血渙散,思慮太甚弱脾胃等。心情變化亦會導致氣血變化,如果不及時調整心態,會令病情惡化。氣不順血不暢,心不順五臟不調,心平氣和是養生的根本。
《黃帝內經》:「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,精神內守,病從安來。」凡事應往好的方向想,亦應保持淡泊的心態。有了這兩種思想,就不會對身外之物得而大喜,失而大悲,更不會多想。保持平常心,不狂喜、不大悲、不嗔怒、不驚、不憂、不恐,從而修養身心。
當然一個普通人,固然會有情緒起伏,當遇上不快不暢之事,謹記要「靜」。靜,是緩解修心的第一步。先找一處寧靜的地方,最簡單就是深呼吸,將埋藏在體內的污濁之氣排出。如環境許可,可以推揉雙足太衝穴至行間穴,加上推揉拍打心口膻中穴,用經絡穴位幫助自己放下,保持心平氣和。平日也可多打坐,當我累了、壓力大,就會索性盤膝坐在梳化上,打坐襌定,洗滌心靈。好神奇,通常打坐襌定後,心境會變得平和,壓力消散,再仔細想一想,這時對一些衝突就會有新的理解,問題可能就迎刃而解。
日常不妨多食虛實心火兼防的食材──百合和蓮子。百合可補虛清心、除煩安神;蓮子能滋養心腎、安撫精神,兩者均對心火旺引起的心煩易怒、失眠等症狀,有很好的防治作用。
假若真的心有氣、氣不順,強行把氣悶在體內,只會不利於臟腑,造成肝鬱氣滯。這時不如把氣發出來,宣洩不滿情緒,例如透過運動、找人傾訴等,學會釋放感情,更能有效化解對身體的不利影響。
百病從心起,養生先養心。多點笑容,可使人體氣血和暢,有益身心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