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東周刊>專欄:打邊爐 頭啖湯
一到冬天,好多香港人都鍾意圍爐取暖——打邊爐烚下烚下,食飽暖笠笠。香港人識飲識食,打邊爐變得講究,例如食材要有高質手切肥牛、手打魚蛋、爆汁肉丸和即炸黃門鱔魚皮等;湯底亦變得五花八門,有港式粥底火鍋、台式酸菜白肉鍋、花膠雞鍋等,食火鍋同時飲靚湯。不過這啖火鍋湯,隨時令你隔日腫一個碼!
常見的濃味湯底如豬骨湯、麻辣鍋或沙嗲鍋,大家都知道脂肪多、熱量又高、鈉質也很高,很多人都懂得避免。相對地感覺養顏滋補的藥膳花膠雞鍋,其實熱量也很高。花膠含有豐富的蛋白質,包括膠原蛋白,而且膽固醇及脂肪含量較低,是有助美肌的食物。不過亦由於骨膠原和蛋白質較多,黏膩難消化,對於腸胃較弱的人,進食花膠後易有胃脹胃痛、肚瀉、放臭屁。此外,坊間大多以大量雞隻一同熬煮湯底,愈熬得久,湯底愈濃愈甜,而同時間雞骨中大量飽和脂肪及膽固醇亦會滲入湯中,熱量攀升。
另一款藥膳湯底薑母鴨鍋同樣要慎食。鴨肉油脂含量較低,煮成薑母鴨暖身滋補,不過薑母鴨做法是用麻油薑炒鴨肉,再加溫熱藥材如紅棗、當歸等炮製而成,進食後會令人體積熱,本身陰虛內熱者很容易引發燥熱徵狀,如口瘡、咽痛、口渴、便秘、身熱、牙肉腫痛等。
酸菜白肉鍋看似很健康,醃漬的酸菜在製作過程中會產生少量乳酸菌等益菌,但酸菜仍屬於高鈉食品,有機會引起水腫甚至高血壓。此外,豬腩肉的脂肪含量僅次於豬頸肉,飽和脂肪含量高,加上這個湯底鼓勵大家吃湯料,因此比較不健康。
至於改用蒸氣蒸熟食材,或以米水為主的粥底邊爐,其實同樣致肥。用粥煮熟食材,肉類的飽和脂肪、嘌呤、蔬菜的亞銷酸鹽都會溶在粥底,到最後食粥時,等同將這些「精華」全食落肚,高脂高鈉又肥膩不健康。
想相對地較健康,可以選擇番茄薯仔湯、芫荽皮蛋豆腐湯這類蔬菜清潤湯底。番茄、薯仔是高鉀食物,鉀質有助排走身體多餘的鈉和水分,平衡火鍋的「重口味」。芫茜皮蛋相配,芫茜驅散身體的濁氣,皮蛋清熱瀉火,相輔相承,有助清熱降火;加上豆腐有助清熱瀉火、除煩止渴,這湯底有消除油膩、清熱解毒去火的作用。
打邊爐首先要靚湯底,但謹記湯底煮得越久,嘌呤、脂肪和鈉質越高。所以無論是濃味湯、養生湯或是蔬菜清湯,謹記只可飲頭啖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