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度活躍症(ADHD)的小朋友容易情緒波動,經常發脾氣或哭泣,而且長時間也不能平靜下來,容易做出衝動行為。有研究顯示,ADHD是大腦缺乏多巴胺(Dopamine)這種物質,影響自制能力及專注力,亦可能是由遺傳、社交和環境因素引起。其實ADHD,也有可能是家長「培育」出來和「吃」出來。
早前有電視節目探討虎媽現象,小朋友的課外活動、暑假活動都是排得滿滿,家長怕在高度競爭中失去優勢,於是不理會子女的情況及需要,總之不能「蝕底」。我曾目睹,有家長帶小朋友去playgroup玩,小朋友畫畫一會就累了,坐在一旁,但虎媽深怕蝕底,就「鼓勵」小朋友多活動,硬捉著小朋友的手去彈玩具琴,彈不夠5分鐘,又抱小朋友去彈結他,小朋友沒有一刻安寧。到後期虎媽更不耐煩,責罵小朋友。其實2-5歲的小朋友,上堂根本只能集中10分鐘,然後就會周圍走動,你強迫小朋友去玩,小朋友當然會發脾氣或哭泣!為甚麼不能讓小朋友,玩累了,就坐在一旁靜靜觀察思考呢?
不斷強迫小朋友去接受新的刺激,慢慢地小朋友就會習慣需要不斷被刺激,而不能安於寧靜,這正是後天培育出來的ADHD。我覺得家長的心態要正確,千萬別抱持「慌死蝕底」的想法,亦不應隨便遷怒小朋友,小朋友在一個舒適、獲關心的環境,自然認為去玩去學習是一件開心事,發脾氣和哭鬧的情況也會減少。
虎媽與其費盡精神去安排活動,倒不如在小朋友飲食上多花心思,別再隨便用色彩繽紛的糖果,或吃薯條、燒賣來「鼓勵」小朋友上課。英國食品標準局早於2007年發現,長期食用人工色素,可令兒童IQ下降,嚴重更可致ADHD。味精、大麥麥芽、蔗糖素、食用色素,特別是藍色、黃色及紅色,都有機會引致ADHD,而最常使用上述成分的食物就是雪糕、朱古力等零食。
此外,越來越多研究認為,ADHD與進食含麩質(包括小麥、大麥、黑麥、燕麥)及含酪蛋白(牛奶)的食物有關。研究指出,多數ADHD兒童腸道缺少益生菌,不能代謝及消化這兩種物質,這些未消化的食物會殘留在腸道內,繼而引起免疫系統的不良反應,使有害細菌過度繁殖,影響消化系統。有些壞菌甚至會分泌毒素,導致「腸漏症」(引發兒童神經表現異常或情緒障礙的因素之一)。外國已有研究指,無麩質/酪蛋白飲食(GFCF Diet)對部分ADHD兒童有幫助。
可能有家長質疑,在家管教小朋友飲食固然沒問題,但小朋友上學就難以控制,其實這視乎父母態度。我女兒從小開始,我就灌輸她「蔬果有益,垃圾食物有害」的觀念。直到現在,我女兒都會自動自覺向垃圾食品say no。所以只要從小教導小朋友正確飲食,並堅持立場,要小朋友遠離垃圾食品非難事。
給小朋友多點空間、多吃新鮮有機天然食材,有助改善小朋友情緒和專注力問題。也可讓小朋友多喝酵素和魚油,前者能補充腸道益菌,促進消化分解毒素;後者則含豐富DHA,不僅有助孩子成長,更能提升記憶力和專注力。小朋友健康點,抵抗力也好一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