添加劑的使用一直以來都備受爭論。人類從很早便懂得使用不同方法來延長食物的保存期,或是添加不同的佐料來為食物增添色香味,例如把食物高溫烹調、發酵、冷凍、鹽漬、醬料和香草辛辣配伍等。
有一些添加劑就是從這些天然食材萃取有效的成分而演變出來,例如檸檬的檸檬酸就是很好的天然穩定劑,能提升食品的酸度,抑制壞菌的生長,也能調節產品的風味。抗結劑常見於乾燥粉劑或錠劑的產品,用以防止成分因受潮或壓迫而結粒、影響外觀及口感,磷酸鈣是一種在人體骨骼自然存在的鈣化合物,就有著這個抗結的功效。很多天然食物具有本身的色素,如薑黃、胡蘿蔔素,這些天然色素經萃取後使用於各款食物上,能促進食慾,增加消化液的分泌,有利消化吸收。
天然添加劑大多來自植物、動物和微生物,安全度較高,不過由於天然添加劑在精製和保存過程中容易變質,使用上較麻煩,而且價錢較貴,所以部分食品製造商改用由人工化學添加劑取代。雖然化學添加劑質素相對穩定和價錢便宜,但已有多項研究發現,長期食用會有害身體。例如燒賣皮的黃色由Tartrazine檸檬黃(E102)製成,英國食品標準局早於2007年發現,長期食會降低兒童的IQ,大人食用過量亦會產生過敏反應,此色素於澳洲已禁用;或是午餐肉、火腿和香腸等加工肉製品,原本多為坑渠水色,商人就加入硝酸鹽令之變紅,以殺菌保鮮。人體吸收硝酸鹽後會分解成硝酸胺,可引致肝癌。
現今超市就如添加劑博物館,隨手一包即食麵,食物標籤都寫上古怪字眼。當然,我們最好是能完全進食純新鮮的食材及自行烹調這些天然食物,但預包裝食物的存在就是為了方便我們和增加我們的選擇啊!所以選購預先包裝產品時要細心留意食物標籤,確保是使用天然添加劑的才購買。無論添加劑是天然或是合成,這些功能性化合物均被監控食品安全的國際性機構(如歐盟)規範及安排其獨有的編號(E編碼)做識別,其名稱、功效或編碼也會在食品的成分表中被列出。細心留意食物標籤,就能減低中招機會。
好(有益或無害):檸檬酸、抗壞血酸(維他命C)、磷酸鈣、纖維素、茄紅素、抗氧多酚、硬脂酸鎂
壞(多吃或會有害):FD&C Blue No. 1/2、亞硝酸鈉、苯甲酸鈉、溴酸鉀、TBHQ
不要盲目一概否定所有含添加劑的產品,作為聰明的健康消費者,我們要懂得看成分去辨識添加劑的好與壞,以及其受爭議的論點,才是上策。
轉載:2015年3月25日第604東周刊188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