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經常應酬外食,都是選擇蔬菜加肉或蔬菜加海鮮,但係突然之間有幾日,開始冇精神丶冇力氣,心情低落,然後驚覺已經好多日冇食到澱粉食物,冇「米氣」真係唔得嘅,但不代表要食很多,適量地攝取是必須的。
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,脾為後天之本,脾胃是人體消化飲食物取得能源的基礎,中醫有關調養脾胃的論述也早已開展。在最早現存的經典著作《素問・藏氣法時論》就有提到「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,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。」
五穀的意思即是粳米、麥、小豆、大豆、黃黍。五穀是人主要的食物,其餘的蔬果、禽畜等等都屬於輔助。五穀各有不同屬性,其中粳米即為常見的白米,其味甘性平能養胃氣,助四肢。
日常脾胃保健也包括進食白米飯,培養胃氣幫助肢體肌肉生長,也可以制衡性味過極的飲食物對脾胃的影響。
時至今日白米飯仍然是東南亞文化圈內重要的主食,不過有人提出古代因為穀類的脫殼和打磨技能發展仍未成熟,一般食用的應是仍帶有一部分米糠層和胚芽的糙米。雖然口感較現代白米來得乾硬,顏色偏黄,但保留了大部分纖維素和營養價值,因此粳米養胃一說理應是指糙米而非精製過後雪白的白米飯。
其實在中醫角度來說糙米和白米兩者並無衝突,現代的精製白米仍有其護胃養胃的作用,選用哪一種是要觀察自身的脾胃功能。脾胃功能較佳者精神充足,食後糙米無脹氣,排便習慣規律,有食欲,食量正常;相反脾胃功能較差則食後易脹氣胃痛,容易便秘腹脹,易感疲累不欲食。米糠層和胚芽雖有其營養價值但令糙米口感粗糙結實,身體在消化糙米時所用的能量和時間也較長,脾胃功能欠佳者應盡量避免食用糙米,即使非糙米不食,亦應摻雜白米食用,並加長浸泡時間減少糙米對脾胃的負擔,一但出現胃痛胃脹應停止食用糙米。至於紅米、紫米和黑米的道理同上,這三種分別是糙米和糯米的同種,功效上紅米可補血、紫米黑米可滋血壯腎,但三者口感同樣是偏硬身不易消化可加重脾胃負擔,長期食用要多觀察身體狀況避免得不償失。
近年對白米飯的質疑越來越多,甚至有飲食法是以完全摒棄五穀等食物,攝取極低量的碳水化合物,對此中醫講求平衡,不同的食物藥物各有性味,要觀察自身需要適量適時攝取才是上策,即使是護養胃氣的米飯也一樣,每日三餐都只吃白飯不見得會帶來健康的體魄,任何一種食物過量食用都會帶來失衡的局面,疾病也就隨之而來。所以無必要敵視任何一種食物,關鍵是在於理性審視身體的狀態和需要,無論飲食和運動都切忌過猶不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