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人無論春夏秋冬都長期處於冷氣房內,偏愛生冷寒涼飲食又不愛做運動,直接降低了人體自然排毒的功能,令體內毒素廢物不斷增多,寒氣長期積聚在體內,易造成虛寒體質。如進食冷凍食物後易肚屙、浮腫、四肢冰冷,便是有「陽虛」情況。陽虛可透過日常食療調補過來,但要補得最有效,就要把握一年一度的「三伏天」。
中醫有「夏養三伏、冬補三九」的說法。三伏天是指每年最炎熱和人體陽氣最盛的三天,三伏天的伏是指伏邪,即所謂的「六邪」(指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中的暑邪。三伏天期間人體的陽氣都浮在體表,處於外泄狀態,五臟六腑都是寒涼,這段期間若能調配適合的辛溫中藥,敷貼在相應穴位上,以及加倍著重補身食療,可扶助人體的正氣,提高機體免疫力,將從冬天起積聚在身體的寒氣驅除,達到冬病夏治及養生效果。一些多發於冬季的疾病如哮喘、咳嗽及慢性支氣管炎等,以及虛寒性月經不調、手腳冰冷及風濕痺痛等,趁三伏天期間好好調整體質,有助紓緩病症。
三伏的日期是按節氣的日期來決定,每年的三伏天日子皆不同。今年2020年的三伏天則分別由為7月16日(初伏)開始,7月26日(中伏),至8月15日(末伏)結束。要冬病夏治,就要把握機會,好好補身。
溫補食療
三伏天期間五臟六腑都是寒涼,若再吃冰品,會令寒氣入侵不能排出,對身體雪上加霜、損傷脾胃。根據中醫理論的陰陽學說,人體必須保持體內陰陽動態平衡,才能維持健康的生理狀態。韓國人在三伏天期間愛吃人參雞湯補身,糯米益肺氣;白參健脾胃、補中益氣。日本則有「土用之丑日」鰻魚節,這天通常是全年最炎熱的一日,有食鰻魚補充體力的傳統。
想簡單一點,可多喝薑茶或溫水,同樣有助養脾陽、除寒濕。不過若屬「陰虛」人士,即長期失眠、晚上出汗、口乾、便秘,不宜飲用生薑、紅棗茶,否則會增加虛火,或有喉嚨痛、生瘡等上火症狀。男性一般本身陽氣較多,亦不宜再補陽。
喝三豆湯
宋代醫學著作《朱氏集驗方》指,三伏天最好喝三豆湯,即是以綠豆、赤小豆和黑豆來煲,煲好加糖,一星期飲用兩次即可。綠豆和赤小豆健脾利濕、清熱去脂;黑豆健脾補腎,也令糖水不太寒涼。性質平和,一般體質和男士也適合飲用。
補陽驅寒
中醫有「以熱除熱」的養生方法,三伏天期間應保持用暖水沖身和泡腳的習慣。每星期做兩至三次、每次15-20分鐘的浸浴,在37-42度熱水內加入4湯匙粗鹽,熱力可加速排汗,流汗不但可以調節體溫,更能幫身體排出毒素和紓緩減壓。三伏天期間宜多到戶外接觸陽光,吸收大自然的陽氣,提高補陽療效。亦應避免身體受寒,少穿短裙,也應保持頸背和下腹部溫暖。